不辨真伪的成语典故
拼音bù biàn zhēn wěi
基本解释辨:分辨。伪:虚假。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。
出处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三十九回:“晋文公先年过曹,曹人多有识得的,其夜仓卒不辨真伪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不辨真伪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不辨真伪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眼空一世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1卷:“腹饱万言,眼空一世。” |
用心良苦 | 清·钱谦益《题怀麓堂诗钞》:“孟阳于恶疾沉痼之后,出西涯之诗疗之,曰:‘此引年之药物,亦攻毒之箴砭,其用心良亦苦矣。’” |
销声匿迹 | 宋 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第11卷:“然畏颖川知之,遂旅游资中郡,销声敛迹,惟恐人知。” |
视微知着 | |
人心归向 | 《晋书·熊远传》:“人心所归,惟道与义。” |
咄咄逼人 | 晋 卫铄《与释某书》:“卫有一弟子王逸少,甚能学卫真书,咄咄逼人。” |
巧上加巧 | |
度己失期 | |
公才公望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品藻》:“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;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,兼之者其在卿乎?” |
棋逢敌手,将遇良才 | 清·无名氏《说唐》第63回:“正是棋逢敌手,将遇良才,两人大战三十余合。” |